AI教學專區
國立屏東大學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使用參考指引
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
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(GAI) Tools
發布日期:2025年8月15日
適用範圍:全校教職員生,含教學、研究與行政單位
- 前言
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技術如 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、Midjourney 等迅速演進,已廣泛影響社會各層面,並應用於教學現場。國立屏東大學本於「培養素養、促進創新、維護倫理、強化支持」之精神,培養具備數位素養與未來競爭力的人才,特制定本指引,協助教職員生合理、安全且具創意地運用 AI 工具,提升教學品質、研究效能與行政效率,共同邁向智慧校園的新紀元。
- 校方基本立場
本校支持生成式 AI 工具使用之六大原則:
- 開放:鼓勵探索與運用 AI 工具於各類教育與行政場域。
- 支持:提供技術支援與培訓資源,促進AI正向應用。
- 共學:強調 AI 工具為人機協作夥伴,應培養深入了解並與之互動的能力。學校將透過多元課程、工作坊與社群討論,促進人機共學策略與模式的發展。
- 素養:培育AI 使用者之技術理解、批判思維與倫理判斷。
- 透明:提醒使用者應明確揭露 AI 使用情境、目的與限制。
- 倫理:重視AI使用之學術誠信、智慧財產權與個人資料保護。
三、應用情境與建議
(一) 教學與學習
- 教師端:
- 可使用 AI 協助設計教材、題目、教案或翻譯資源 。
- 建議於課程大綱明定是否允許學生使用 AI,並說明使用條件與註記方式。
- 考量AI應用對傳統評量的影響,教師應思考設計更多元、具批判性思維的課程評量方式並減少單一評分機制,例如口頭報告、實作演練、專題討論或強調創造性與分析能力的任務。
- 學生端:
- 鼓勵合理使用 AI 作為輔助學習工具,如構思發想、資料彙整、語法潤飾等 。
- 學生應在作業或報告中明確標註 AI 使用歷程,包括使用的工具、目的、提示詞(prompt)及修改過程,以保持批判性思維與學術誠信 。
- 鼓勵學生利用 AI 工具進行小組協作,或作為引導討論的工具,而非僅限於個人輔助學習。
(二) 研究用途
- 可利用 AI 工具於文獻摘要、語法潤飾、資料整理等研究輔助工作 。
- AI 亦可輔助進行初步的資料分析,如趨勢判讀或資料視覺化建議,但最終的數據分析與詮釋仍需研究者專業判斷。
- 使用 AI 處理研究資料時,務必確保資料的保密性、符合資料倫理規範,並進行必要的去識別化處理。
(三) 行政應用
- AI 可用於行政文書撰寫、彙整、資料初步整理 。
- 建議保留人工校閱流程,以維持準確性與機密性 。
四、風險與限制提醒
- 資料偏誤與內容不實:生成結果可能不準確或帶有偏見,使用者需自行查證與判斷 。
- 抄襲與引用問題:應註明出處,避免違反學術倫理 。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目前仍有爭議,使用者應留意相關法規進展。
- 隱私與資安疑慮:避免輸入個人資料、機密內容或敏感資訊至 AI 工具 。
- 偵測困難與評量挑戰:教師應設計多元評量機制以應對 。學校將提供相關研習與資源,協助教師應對此挑戰。
- 過度依賴問題:鼓勵學生維持獨立思考與創造力 。建議將 AI 視為發想與輔助工具,避免完全依賴其產出,並多方查證資訊。
五、教學現場之具體建議 建議將 AI 工具使用規範納入課程大綱並明確說明:
- 【允許使用】:需註明用途、提示詞與修改歷程 。
例如:可將 AI 用於發想、生成關鍵詞、撰寫大綱,但最終產出仍需大量人工修改與
檢查。
- 【有條件允許】:如限用於構思、語法檢查、潤飾,不得直接產出整篇作業 。
例如:
-
- 僅允許用於對已完成的內容進行語法檢查或潤飾。
- 在特定課程階段(如腦力激盪初期)允許使用,但在最終成果繳交前禁止。
- 【禁止使用】:教師說明禁止原因,例如為訓練特定核心能力、避免抄襲等。教師應提供替代方案或學習策略,引導學生在無 AI 輔助下完成學習任務。
六、學術倫理與引用原則 AI 生成內容若納入學術成果,應註明出處 。建議遵循 APA/MLA/Chicago 等學術引用格式,並註明使用的 AI 工具名稱、模型版本、檢索日期及使用方式。
引用範例:
- APA 7th 版:OpenAI. (2025). ChatGPT (GPT-4 version) [Large language model]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chat.openai.com/ [檢索日期]。
- MLA 9th 版:"Title of AI-generated content." AI Tool Name, Version Number, Company Name, Date Generated, URL.
- 例如: "Research Proposal Outline." ChatGPT, GPT-4, OpenAI, 15 June 2025, chat.openai.com.
七、AI 素養與培力重點
- 知識:了解 AI 原理、應用場域、不同 AI 模型特性與限制 。
- 技能:提示詞撰寫、內容評估、工具比較、辨識 AI 生成內容的倫理考量與潛在偏見 。
- 態度:尊重倫理、誠信使用、主動學習、負責任的創新與終身學習 。
八、法律法規遵循與參考指引
- 法律法規遵循:使用 AI 工具時,教職員生應遵守相關國家法律法規,特別是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、《著作權法》等。
- 數位落差與特殊生:學校在推廣 AI 使用時,將考量數位落差或特殊教育學生的需求,提供必要的協助與資源,確保學習公平性。
- 參考指引:本指引僅為指導原則,具體應用仍應依當時情境判斷。使用者應保持審慎,並對其使用 AI 工具所產生的內容負最終責任。
九、參考資源
-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(2023)。生成式AI之學習應用及參考指引。取自 https://ctld.ntnu.edu.tw/generative_ai
- 國立清華大學教務處課務組(2023)。生成式人工智慧倫理聲明。取自 https://curricul.site.nthu.edu.tw/p/404-1208-248357.php?Lang=zh-tw
-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(2023)。生成式AI 工具使用準則 [PDF]。取自https://lis.nknu.edu.tw/images/filedata/laws/nknu_ai_tools_20230417.pdf
-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務處(2023)。生成式AI 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 [PDF]。取自https://acadaff.ncue.edu.tw/var/file/2/1002/img/1041/725151672.pdf
(本文件由本校教務處諮詢校內專家教師後,並與生成式AI工具協作潤飾後擬訂。)